這位耄耋老伯名叫李妹妹,22年前,他開始拿起掃帚掃街,直至今天仍不肯放下。他不在乎沒工資沒待遇,只源于內心最樸實的想法:“見不得臟,掃地也是鍛煉身體”。
“見不得臟”掃街22年 村里給的補貼分文不收
李老伯是首占鎮黃李村的一名農民。雖是農民,但他平時特愛干凈。
“70歲的時候,我從農田上‘退休’下來,沒種地了就在家閑著。但下地種田習慣了,沒事做反而閑不住,看著門口街上有垃圾,我就拿起掃把去掃,掃了這一塊,那塊還臟著,我就又接著掃了,然后就把整條街給掃干凈了。”李老伯說,“我見不得臟,要是今天見到哪里臟了沒掃,我晚上就睡不著。”
李老伯的作息時間很固定,冬天吃過飯7點出門開始掃,夏天則是6點開始,掃兩個鐘頭回來吃飯。李老伯說,這樣也是鍛煉身體。
鄰居李大嬸說,現在李老伯每天掃兩條街,家門口這條黃李村的主干道和黃李村往赤嶼村山腰的那條路,他都是一整條街掃下來。有時去村里的敬老院,他看見地上臟也掃。走到哪里掃到哪里。
“幾年前,我身體比現在好,沿著黃李村的路開始掃,掃到赤嶼村、塘嶼村、嶼后村,一路掃到嶺頭村,能掃好幾個村呢!”李老伯告訴記者,前兩年他眼睛開過刀,看東西很模糊,家里人擔心他身體,只讓在村里掃。
“老人很好,為村里做了很多好事,村里人因此都十分尊重他。”黃李村的村支書李文協說起李老伯,很是欽佩。他說,原先村道還是黃土路時,老人見到路面上坑坑洼洼,怕路不好走,總是將坑洼處填平。
“如今,村道成水泥路了,但老人照樣打掃得干干凈凈。”李文協說,老人打掃特仔細,見路邊長雜草了,用手先把路邊的草拔了,路上有石子,就先撿起來,然后再一塊一塊打掃過去。遇到下雨天,路上有積水,他還把水弄干凈,他說這樣大家就不會踩到水弄臟褲腳。在老人院里,有人把煙頭扔地上了,老人也要打掃干凈。“李老伯都是義務給村里掃大街,村里給他一些補貼,他也不收。”
用的都是自己做的掃帚 22年用壞260多把
家里人粗略一算,李老伯掃街22年,用壞的掃帚至少有260多把。
李老伯從房間床底拿出幾把嶄新的掃帚。李老伯的家里人告訴記者,“這是他新做的,這個掃帚草是他自己以前在山上種的,也是他自己上山砍的,拿回來曬干,然后自己扎,自己做。還不讓我們碰,說是這些掃把是專門留著明年掃街用的。”
老伯做的掃帚長約1.2米左右,用鐵線扎得很結實,掃把頭還用海綿圍上一圈。“我自己這樣做的,用得習慣,做得長一些掃街就不用太彎腰,包上海綿就不扎手。”李老伯說得認真。
黃李村的村支書李文協介紹,李老伯育有2男3女,孩子長大有了出息,一家人的生活還可以。老人原來年輕一些時,子女們不反對老人掃街。現在,老人年紀大了,子女希望老人能好好享清福,但老人還是要堅持掃街。
整個黃李村,幾乎沒人不認識他這個“掃街老頭兒”。走在路上,不少陌生人跟他打招呼;鄰居經常對小孩子說“別亂丟垃圾,李爺爺看見要生氣了”;村里人說起他,都是豎起大拇指,“做好事啊!”在街坊鄰居眼中,李老伯是個可敬可佩的樂善老人。
李老伯送記者出院子,幾十米處不知誰家的門口地上躺著幾張紙屑,還有幾片被風打落的殘葉。老人家轉身返回院子,順手拎起掃帚,直奔過去。他拿著掃帚,用掃帚尖輕輕劃過地面,將雜物歸攏一堆,掃進畚箕里。
單調卻不簡單的掃街活兒,在李老伯心里是一樁“大事”,等同吃飯休息,不能馬虎。干一件好事容易,做一輩子好事難。問李老伯掃街準備掃到什么時候,老人只輕輕地說,只要還能走得動,就會一直掃下去。